长寿国的秘诀,日本人的健康习惯原来如此简单!


日本,作为全球公认的长寿之国,其独特的养生哲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。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数据,日本已蝉联全球男女平均寿命之冠,女性平均寿命高达86.26岁,男性亦达81.09岁,彰显了其卓越的健康管理水平。

更令人瞩目的是,日本在肥胖控制方面同样表现出色,是全球肥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,即便在发达国家中也独占鳌头,2016年的肥胖率仅为4%。相比之下,以生活方式著称的法国肥胖率为11%,而美国则高达32%,进一步凸显了日本在养生领域的独到之处。

不运动却又大部分是瘦子

从日常饮食习惯到积极的生活方式,再到对环境保护的重视,日本人形成了一套全面而科学的养生体系,为全球健康领域树立了典范。

喜欢看日本影视作品的观众常会发现,日本明星普遍身形纤瘦。这一现象在现实中亦有所体现,许多初访日本的外国人都会惊讶于日本街头鲜见肥胖人群。

然而,有趣的是,尽管如此,日本人在运动习惯上却并不突出。

据《The Lancet》医学期刊的调研,日本在全球运动积极性排名中仅列第十一位,超过六成国民的运动参与度低于平均水平。

相比之下,美国则以其高度的运动热情著称,成为全球最爱运动的国家,拥有超过四成的国民保持高水平的运动参与度。

这一对比凸显了日本在保持身材与健康方面的独特之道,或许更多地依赖于饮食习惯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对健康的整体认知,而非单纯依赖高强度的体育锻炼。

饮食模式

1、日本人吃的食物都是偏清淡且低热量的,所以我们在日本料理中多见生食。

他们在日常烹饪中,油腻和辛辣的调味品也用得非常少,日本四条流的第四代传人四条隆彦在《日本料理做法》中称:“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,即其美味不能掩盖食材原有的滋味。”

2、日本传统文化推崇“新鲜至上”,因此日本妇女通常喜欢多买一些鱼、蔬菜和水果等,红肉、糖果、饼干这些高热量的加工食品则买的比较少。

通常一个日本家庭的饮食结构是:生鱼片或烤鱼、煮鱼,再加上冷豆腐、煮菜这样的模式,酱油极受重视,一般的搭配方式是米饭配大酱汤和腌菜,再加上小菜。

3、日本人的料理多藻类蔬菜,他们最常吃的就是紫苏和紫菜。这些食物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,蛋白多但脂肪少。

你可能会说,他们也喜吃油炸食品,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“天妇罗”。

但日本油炸之道,讲究的是面衣薄到不能再薄,表面不能溢油,用一张面巾纸去吸,纸上不能留一丝油痕。这种油炸方式与很多美式快餐是不同的。

碗碟小八分饱

传统日本料理,尤以怀石料理为代表,倾向于使用小巧精致的碗碟作为容器,每份食物量虽少却种类繁多。

咸菜、酱汁等也被细致分装,每位食客面前摆放着多样而量少的小碗,营造出一种丰盛而精致的用餐氛围,实则总量并不多,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细嚼慢咽、少食多餐的习惯。

日本文化深植“吃饭八分饱”的理念,强调使用美观的餐具来增添用餐的仪式感,同时鼓励人们避免狼吞虎咽,而是在感到八分饱时即停止进食,这种饮食习惯对于维持健康与体态有着积极的影响。

重早餐外食少

在日本文化中,早餐被视为三餐之首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因此日本女性长期以来都习惯于清晨为家人精心筹备营养均衡、品种丰富的早餐。

现代科学亦已验证,早餐不仅是健康的关键所在,更是控制体重、避免发胖的黄金时段。

许多日本家庭坚持让孩子享用完早餐后再出门上学或工作,中午则携带母亲亲手制作的便当,这一传统既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关怀,也彰显了健康饮食的生活态度。

出行习惯

相较于西方人,日本人更倾向于散步或骑行作为出行方式。

在自行车普及率上,日本位居世界前列,甚至超越了中国。

在日本文化中,步行被视为既经济又便捷的交通方式,打车则被视为奢侈之举,即便耗时较长,人们也乐于步行。

日本的出租车服务虽高级且多样,但高昂的费用使得其性价比不高,限制了乘客的使用意愿,这也成为打车软件难以在日本市场立足的原因之一。

与美国孩子多依赖校车或家长接送不同,日本的小朋友大多步行上学,大学校园内也鲜见驾车学生。

自行车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从学生到上班族,再到家庭主妇,都习惯将其作为日常出行的首选工具,无论是通勤、购物还是接送孩子,自行车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便利性和普及性。

总结

日本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,其社区设施高度集中,步行或骑行五至十分钟即可轻松到达超市、学校、幼儿园及医疗机构,满足日常所需。

对于上班族而言,尽管通勤时间较长,但得益于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,他们日均步行、乘坐电车或骑行的时间可达一两个小时。

有趣的是,研究显示,较长的通勤时间反而降低了居民患椎间盘疾病的几率,因为在摇晃的电车上保持平衡无形中锻炼了身体,促进了热量消耗。

此外,日本多山多丘陵的地形使得通勤不仅仅是简单的行走,更包含了上坡下坡的爬坡运动,进一步提升了日常运动的强度与难度。






Copyright © 2024和之时 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皖ICP备2024032974号-1  ICP123456  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