饿一饿能多活20年?
控制饮食是维持健康的关键,通过对饮食量,进食时间、食物选择和进食方面的管控,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健康风险,从而向长寿目标更迈进一步。
饿肚子能长寿?
1935年,一项动物实验发现,将小白鼠进食量降低30%~50%后,其寿命会更长,衰老性疾病发病时间也会更迟。
上世纪80年代,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(NIA)和威斯康星大学以恒河猴为对象展开了两项独立长期研究,他们发现,每天进食量减少30%的猴子,最长寿命达到43岁(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),30岁后其外貌和行为都没有衰老痕迹。
今年5月,《科学》更是发表重磅研究提出:保持饥饿感或许可以延长寿命。
在实验过程中,研究人员们人为地果蝇创造了饥饿感,他们先让果蝇经历长时间禁食,然后让它们接触第一餐,而食物则分为支链氨基酸(BCAA)含量低和含量高两组。
通过对比发现,与高BCAAs摄入组相比,由于饥饿感的存在,果蝇如果终生食用低BCAA的食物,它们的寿命也要明显长于食用高BCAA的同伴。
但研究人员表示,这种饥饿感延寿的机制,可能还存在于其他物种中,但能否应用于人体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。
一餐和三餐,哪个能长寿?
《CELL》上曾刊登一篇研究,通过对292只雄性小鼠的饮食干涉,最终发现,在摄入相同卡路里的前提下,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小鼠寿命比正常饮食的小鼠体重减轻、胰岛素抵抗减弱,寿命延长了11%。
若小鼠只摄入正常饮食70%的卡路里,且依然保持一天一次的进食频率的话,不仅可以减肥和预防2型糖尿病,而且能够延长28%平均寿命!
一天只吃一顿为什么还能延寿?这可能与细胞自噬有关,即细胞可能会“吃掉”自己。
细胞自噬是一种身体的自我清理过程,它将受损、变性或老化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运送到溶酶体中分解。这有助于减轻身体不必要的负担,保护免受感染、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威胁。
而短期断食有助于促进细胞自噬,更新身体状态。一日一餐的饮食模式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,同时也刺激自噬,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。
但需要注意,长期饥饿可能产生相反效果,抑制自噬,导致老化细胞堆积和能量浪费。另外,轻断食也可能通过增加生长激素分泌、促进心脏健康,以及降低糖尿病、高血糖等方面,帮助我们更靠近长寿目标。
那么,这是不是意味着1日一餐会更好?对此,《营养与营养学学会杂志》上的一篇研究或许能够给我们答案。
研究通过对24,011名参与者的用餐频率和间隔、死亡情况以及基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后,最终发现,与每天吃三餐的参与者相比:
①每天只吃一餐的参与者全因死亡率升高了30%,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了83%;
②每天吃两餐的参与者,其全因死亡率升高了7%,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了10%;
③每天吃三餐以上,不会显著改变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(p>0.05)。
同时研究还发现,不吃早餐可增加40%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;而不吃午餐和晚餐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升高12%和16%。
基于上述结果,研究人员强调了每日三餐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。无论是早餐、午餐还是晚餐,每一餐都很关键,我们应该合理安排饮食,以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心情。
吃太饱会怎样?
长期吃太饱可能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,包括但不限于引发肥胖、高血压、高胆固醇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脂肪肝、关节问题,甚至可能增加致癌风险。
吃太少不行,吃太饱也不行,那到底怎样吃才算健康?小执事建议大家每餐“八分饱”更好。
“八分饱”即差不多饱了,但不会觉得胃胀,也不会因为停止进食而感到难受。此外,日常饮食中,注意3个小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控制得当:
首先,是尽量按时吃饭,按规律的时间进餐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稳定,防止饥饿引发的过度进食。规律时间也有助于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节奏。
建议平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水分的食物,这类食物更容易产生饱腹感,减少食量,同时也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。
进食过程中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食物的味道,同时给大脑发送饱腹信号,从而控制进食速度和食量。
参考资料:
[1]《科学家发现长寿新规律:饭量减1/3,多活20年!》.生命时报.2018-01-25
[2]《科学研究发现:饥饿感,竟然利于长寿?》.健康榨知机.2023-08-12
[3]《过年千万不能吃太饱!不光变胖,还有这6种危害!》.科普中国.2023-01-23